農村污水處理工藝分析(下)
2021-11-15 來自: 環保水圈 瀏覽次數:288
2、推薦方案確定
考慮到造甲鄉宋崗村人工濕地工程的出水水質要求,采用潛流人工濕地比價較經濟適用。潛流與自由表面流人工濕地兩種組合方案優缺點比較見下表:
通過比較,選用潛流濕地作為人工濕地處理設施,對BOD、COD、SS、重金屬等污染指標的去除效果好,且很少有惡臭和滋生蚊蠅現象。
3、人工濕地工程工藝流程的確定
考慮到本工程出水水質標準較高,經過人工濕地處理很難保證出水能夠達到GB18918-2002《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三級標準,為保證出水達標,保證良好的硝化、反硝化效果,為此在人工濕地組合工藝前面增加預處理過程,促進硝化,根據研究結果與實際工程經驗,提出利用生物濾池作為預處理手段,利用細菌和藻類的共同作用繼續進一步降解水中的污染物。
生物濾池法是在砂濾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生物處理法。該方法是利用濾料表面形成一層生物膜來凈化水質。在濾池內,廢水由于重力作用自上而下的連續流經濾料,使被吸附和吸收的物質在氧氣的作用下進行氧化分解。同時,微生物以有機物的營養進行自身繁殖。一部分附著力差的微生物在廢水的沖刷下會不斷脫落,隨水流流出濾池,此時新的微生物不斷生長,隨著水膜和流動水膜之間的混合稀釋,氧的擴散和吸收,微生物新陳代謝,有機物分解等過程。整個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的綜合過程。
各戶污水經化糞池出水由管道進入生物濾池,利用濾料表面形成的一層生物膜凈化水,由于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進入到該系統中的有機物主要為難降解的。故在此種情況下,自養菌的硝化菌占有優勢,氨氮去除率能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該生物濾池出水進入人工濕地采用配水管均勻分配到每濕地床中,在濕地床中,水中的剩余污染物質經過吸附、微生物降解、吸收等多種途徑去除。從潛流出水水質基本可以達到設計要求。在人工濕地上種植蘆葦、香蒲等挺水植物,使整個濕地的物種呈現多元化特征,提升濕地的自然價值和人文價值。經過人工濕地凈化后,經給水管到出水收集池。
各戶污水經人工濕地出水匯集到氧化塘在陽光照射下可能會有藻類進入出水中。
綜合考慮后,推薦采用如下污水處理工藝流程:
利用生物濾池作為預處理手段充分硝化,減輕后續負擔,出水流入到潛流濕地中,進入人工濕地采用配水管均勻分配到每濕地床中,在濕地床中,水中的剩余污染物質經過吸附、微生物降解、吸收等多種途徑去除。從潛流出水水質基本達到設計要求,各戶經人工濕地出水匯集到氧化塘,經氧化塘后可農用或排放河道。
1、工藝完善、技術成熟、功能穩定可靠,具有耐沖擊負荷。
2、預處理采用生物濾池,增強硝化能力,提高氨氮的去除率。根據水平潛流段工藝特點,在此階段主要發生反硝化,大大降低總氮含量,且剩余有機物得到進一步去除。后續自由表面流濕地和氧化塘起鞏固,強化作用。
3、考慮污水成分復雜等特點,在工藝設計上采用了低負荷,長水力停留時間,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且具有抗水力、有機負荷能力。
4、在生態段通過基質吸附、植物吸收、微生物利用等綜合作用,脫氮除磷,且整體工藝采用低負荷、長水力停留時間的運行方式,更有利于難降解污染物的去除。
四、工段說明
1、化糞池
化糞池采用磚混結構,外表涂上防水砂漿,主要用于廢水的預處理,降低污染負荷。
2、生物濾池
采用砼構造,外表涂上防水砂漿。主要功能是利用其中的生物填料增加表面積,增加生物菌的附著,通過微生物的代謝特性分解有機物。污水在此停留一段時間,以利于污水中的有機物得到充分降解。
3、人工濕地
采用砼構造,外表涂上防水砂漿。人工濕地對廢水的處理綜合了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種作用。是人工濕地法處理污水的核心部分。濕地系統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將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長而形成生物膜。廢水流經生物膜時,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擋截留,有機污染物則通過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異化作用而被去除。濕地系統中因植物根系對氧的傳遞釋放,使其周圍的環境中依次出現好氧、缺氧、厭氧狀態,從而通過硝化、反硝化作用將污染物除去,實現達標排放。
4、出水池
通過分布在人工濕地末端的管道集水并自留入出水池,出水池中的水經過沉淀后排入下水管道,通過對集水池的采樣化驗,可以判斷人工濕地系統的運行情況。
5、氧化塘
分散式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經污水匯集進入氧化塘,氧化塘經過自凈能力,有效的進一步凈化廢水。